2024 年 03 月 28 日 星期四
新闻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白沙新闻网  >  专题新闻

乡村旅游开财路 白沙芭蕉村盖起100余栋小洋楼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时间:2016-10-20 10:54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许林

  白沙芭蕉村盖起100余栋小洋楼,41户贫困户摘贫帽

  乡村旅游开财路困难群众住新屋

  “您好,请问订标间还是单间?”放下电话,高善美麻利地为客人安排好芭蕉客栈的房间。31岁的高善美是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南班村委会芭蕉村的村民,目前,她在位于南班村的芭蕉客栈负责接待、客房预订等工作。

  “在这里工作时间很灵活,每月还能多挣上千块钱。”高善美告诉记者。像高善美一样初尝旅游饭“甜头”的村民在芭蕉村还有很多。“是美丽乡村和合作社的建设,让村民日子越来越好。”南班村党支部书记高勇说。开业至今,芭蕉村休闲观光专业合作社接待人数2400人,收入近15万元。乡村休闲游正逐渐成为芭蕉村摆脱贫困的“法宝”。

  落后村“变脸” 100余栋新房拔地起

  芭蕉村是个黎族聚居的自然村,共有119户493人。2014年芭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156人。

  漫步村中,整洁宽敞的水泥村道旁,分布着富有黎族风情的二层小楼,与花木相映成趣,山鸡在草丛间闲庭信步觅食。

  然而在2012年前,芭蕉村是老百姓口中的落后村、光棍村、“垃圾”村。全村仅有一户平房,其余均为低矮瓦房和茅草房,连通房屋之间的是泥土路,村里到处是生活垃圾。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木薯、甘蔗,经济效益低下。

  4年前,芭蕉村开始实施“美丽乡村”整村推进项目。“采取农户出一点、政府出一点、银行贷一点、集体补一点的形式筹资建新房。”高勇介绍。

  随着政府整合投入2300多万元,100余栋具有黎族风格的新房在芭蕉村拔地而起。

  颜值提升的芭蕉村迅速崭露头角:农业部揭晓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榜单,芭蕉村以“特色民俗村”入围。

  随之悄然改变的还有村民的卫生习惯,村民高亚兴的二层小楼就在村口,四室一厅129平方米,厨卫水电俱全。高亚兴和家人把鞋子脱在门口,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屋参观,“以前生活不讲究,一下雨满腿都是泥。新房子挡风雨很干净,住得很舒服。”

  合作社开业

  吃“旅游饭”8个月收入15万

  背靠苍翠欲滴的芭蕉岭,坐拥碧波荡漾的芭蕉水库,芭蕉村被妆点得格外秀美。芭蕉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美丽的黎家三月三风情,鱼茶、糯米酒等黎族美食,富含有益矿物质的南班温泉……

  事实上,芭蕉村的旅游资源早就引起了白沙县委、县政府的注意,经过调研规划,决定以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带动芭蕉村群众脱贫致富。

  2016年2月,芭蕉村休闲观光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全体芭蕉村民根据自身情况,以土地、劳动力等多种方式入股。

  “我们尝试以‘合作社+贫困户+旅游产业项目’的扶贫模式,在芭蕉村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年底还有旅游收入分红。”邦溪镇党委书记李之雄介绍。

  32岁的吴丽琼以3亩地作为股份入股观光专业合作社,现在,吴丽琼在客栈工作不仅有一份收入,纷至沓来的游客也给她家带来了实在的收益,“自家散养的土鸡能卖到30块一斤,游客爱买,合作社也收购来加工给客人吃。”

  闲暇时每次来客栈帮忙,村民们都能从合作社得到10元以上不等的报酬。高勇介绍,客栈共有客房21间,有标准间和单人间两种房型,此外还有自助厨房。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地道的黎家鱼茶、山兰酒,也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动手烹饪一顿农家饭。

  南班村委会副主任洪文定告诉记者,合作社开业至今共接待人数2400人,会议接待300多人,长桌宴300多人,收入约15万元。

  带头人引路

  游客消费带动养殖收益高

  在芭蕉村占地1000亩的橡胶林里,“藏”着11间五脚猪舍,存栏200余头黑白相间的五脚猪,40岁的高贵清正带着村民加固猪舍的排污渠。

  高贵清之前在村里种植橡胶,“100株胶,隔天收割,一次赚80块,只有三四个月能收胶,一年忙下来剩不下多少。”

  今年初,芭蕉村成立扶贫专业合作社,高贵清为人忠厚,加之有外出务工和养殖经验,被村民一致推选为“致富带头人”。南班村委会组织老高和其他自然村的“带头人”到牙叉镇、海口学习畜牧养殖、防疫的知识。“我们有需要,县畜牧部门也会进村指导。”

  高贵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猪苗能长到三四十斤,合作社找销路能卖到40元一斤,一头五脚猪利润在1000元左右,年底纯收入超过万元。”

  “养殖的五脚猪和村民自己散养鸡、鸭等家禽不但能给村民增加收入,也能登上餐桌,让更多游客一饱‘口福’,助力乡村休闲旅游。”高勇风趣地说。

  “在年底分红时,合作社将把利润的三分之一继续投入生产,让产业为贫困户脱贫持续发力。”白沙黎族自治县副县长陈冠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芭蕉村完成脱贫41户154人。房车露营地、乡村大舞台、鱼塘垂钓区、湖边民宿都在陆续建设中。

  (本报牙叉10月19日电)

  样本访谈

  白沙黎族自治县副县长陈冠智:

  抱团脱贫激发“鲶鱼效应”

  -见习记者许林

  芭蕉村的贫困户从2014年的42户减为目前的1户,他们在短短时间内实现脱贫的“奥秘”是什么?记者日前采访了白沙黎族自治县副县长陈冠智。

  芭蕉村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有山有水的自然景观,二是丰富多彩的黎族风情。但要改变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况,必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思路。

  陈冠智认为,芭蕉村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前,村里百余户居民都住瓦房茅草房,村道是泥土路,这是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条件。

  “单个贫困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而以合作社的形式抱团脱贫可以有效解决问题,还能产生互相督促共同致富的‘鲶鱼效应’。”陈冠智说。

  成立休闲观光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样的尝试。县政府首先对全村土地进行确权,动员全体村民以土地方式入股参与合作社建设。接着下拨专项旅游发展资金,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扶持芭蕉村休闲观光合作社发展。而以劳动力入股的村民来合作社工作和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也有工资收入,年底还有旅游收入分红。

  在养殖产业方面,从今年5月开始,白沙计划根据当地实际,在每个自然村发掘致富带头人。陈冠智认为:带头人作为有活力的“鲶鱼”,结合他们的经验、村民们的种养意愿、市场具体情况,试点实施“贫困集体+致富带头人+养殖项目”模式,激发“鲶鱼效应”。

  以芭蕉村五脚猪养殖为例,高贵清以技术和管理入股养殖合作社,村民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学到必要的养殖技术。同时抱团种养的方式,也倒逼村民杜绝“等靠要”的落后思想。

  “猪出栏后的销路由合作社和带头人联系解决,合作社给每头出栏生猪提供资金保底,盈利分红前还要扣除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造福芭蕉村村民。”陈冠智说,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当村民种养销售价格低于成本价时,政府还将采取按头、按斤补差价的方式保底。

  (本报牙叉10月19日电)

  采访札记

  旅游脱贫应打“特”字牌

  -见习记者许林

  “条条大路通罗马。”经过科学规划,芭蕉村给出了脱贫的答案——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然而,芭蕉村的旅游产业要想在市场站稳脚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地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内容在开发过程中如何升级加工,打磨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更好地留住更多游客;合作社运营和旅游服务行业还需要更多专业人才……

  令人欣喜的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也在通过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对项目开发和合作社运营进行规划和管理。

责任编辑:黄晨轩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