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4 月 19 日 星期五
新闻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白沙新闻网  >  白沙新闻

赵与珞:忠勇喋血白沙津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时间:2017-08-07 11:32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曾庆江

  

  南宋军民抗元图

  文\本刊特约撰稿曾庆江

  作为宋朝宗室的赵与珞,在南宋末年担任琼管安抚使。在南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赵与珞多次严词拒绝了元将的招降,并率领义勇在白沙津进行拼死抵抗。最终,赵与珞因叛徒出卖被执,最终因坚贞不屈被元将裂杀,喋血白沙津。赵与珞为国捐躯的忠勇精神受到后世的怀念,被祀为名宦。

  忠勇有继琼州人

  1276年,元兵进入临安(今浙江杭州),宋王朝奉表出城投降。但是,一些忠义大臣奉二王组成流亡政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抗元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

  南宋流亡政府在风雨飘摇中一路南下,从浙江、福建等地败退至广东沿海一带。广州失守后,在元将刘深的步步紧逼下,流亡政府退至珠江口外的井澳(今广东中山之南海中),又败退至七洲洋(海南岛东北方向),两个多月后,再返回硇洲岛(今广东湛江东南40公里),最终在广东崖山(今广东新会南50公里)一战中全军覆没。海南岛当时仍在南宋政权统辖下,因此成为流亡政府重要的补给来源。不少琼州人冒着极大的风险参与到抗元斗争中。

  陈惟中,字子敬,吴川人,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后担任文昌县令。在南宋流亡政府驻扎井澳时,陈惟中率船队从海南岛出发运送粮饷予以补给。这无疑给局势日蹙的流亡政府注入了一支镇定剂。元将刘深自然知道个中厉害,派兵拦截并“纵火焚舰”。陈惟中当时正与司户何时吃早饭,得知紧急情报后,推开筷子就赶赴前线,虽然纵力苦战,但是依然遭受重创,补给船不得前行。不久,风向发生变化,陈惟中抓住天时之利命令全力开船,并且以牙还牙向敌船纵火,最终元兵败退,补给船顺利到达井澳。

  景炎三年(1278年)正月,停泊于七洲洋的南宋流亡政府打算移师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主持军务的张世杰派遣部将王用攻打雷州,以便控制琼州海峡。时任琼管安抚使的张应科组织了不少琼州军民参与了对雷州的战斗。但是,这场战斗并不顺利,三战均失利,王用最终降敌。王用投降后,向元将报告说,宋朝“士卒止有万人,而硇洲并无粮储,闻琼州守臣欲给粮二万石,海道滩浅水急,难于转运,止有杏磊浦可通舟楫,宜急以兵守之”。就这样,流亡政府最后的补给粮道也被迫中断。六月,张应科再次整兵攻打雷州,希望打通琼州海峡海上通道,最终兵败身死。流亡政府移师占城的设想最终破灭。

  风吹帆动白沙津

  海南岛四面环水,想和内陆联系,只能通过水路。宋朝时,白沙津便是海南岛一个重要港口,“琼州白沙津,蕃舶所聚之地”。后人推测,大约此地地处滨海,沙滩洁白,因而得名。但是,白沙津并不是天然良港,而是得于“天助,神应”,因此曾被称为“神应港”。

  《舆地纪胜》卷124记载:“(白沙津)其港口海岸屈曲,不通大舟。而大舟泊海岸,又多风涛之虞。王帅光祖欲直开一港,以便商旅,已开而沙复合,人力难之。忽飓风作,自冲一港,尤径于所开,神物所助如此,遂名神应港。时淳熙戊申也。”

  淳熙年间,担任琼州守臣的王光祖,一直想开辟一个港口发展琼州对外贸易发展,但是多次投入人力疏浚河道,却因为潮起沙合无法奏效。淳熙戊申(1188年),一场飓风带来的暴雨,冲开河道,促成天然良港的形成,真可谓是天助、神应。但是,白沙津作为渡口,其历史显然比神应港更加久远。虽然目前并无史料证明白沙津的形成时间,但是在宋朝时白沙津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海港码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沙津并不等同于今天的海口白沙门。考辨正德《琼台志》、《读史方舆纪要》等地方志书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后发现,白沙津位于今天海甸溪南岸美舍河至南渡江边一带,即长堤路的和平桥至新埠大桥路段之间,如今此处仍有白沙坊等地名。白沙门处在通往白沙津港口的海中一座岛屿上,犹如白沙津的门户,因此叫白沙门,后来填海造陆,白沙门才与海甸岛相连。

  白沙津最开始“不通大舟”,因此只能作为普通码头而存在。后来,白沙津逐步成为海南重要的商贸码头和人们登陆海南岛的首选之地。海南早在唐朝的“广州通夷海道”中就占据重要地位,到宋朝则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白沙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明朝时呈现出“帆樯之聚,森如竹立”的繁盛景象。可以说,在白沙津的风吹帆动中,海南的商贸经济和交通得到了很大发展。

  不仅于此,白沙津还是历代水军的海防要塞。宋元时期曾在白沙津设有水军栅寨和水军镇,为水军练兵之地和军事防御重地。早在北宋时期,便已经设置了广南南巡海水军,“予以旗鼓训练,备战守之役”;南宋时置“海南水陆都巡检使司”,设水陆都巡检使一名,同时还设置白沙寨,统辖水军,弹压盗贼。

  正德《琼台志》中记载:“浙军自宋末从祥兴帝船遁至本州,为元兵所败,遗卒收为水军,后于白沙津置镇,设官管领,给粮巡防海上。”当时,水军已经成为抗元的主要力量。海南岛作为宋末流亡政府的大后方,成为粮草军饷的重要来源,而且随着战线的逐步缩小,甚至一度成为抗元的前线。

  素有胆略为国捐躯

  为了切断宋末流亡政府的粮草补给,元朝将领将目光投向了海南岛。

  元将阿里海牙攻破静江(今广西桂林)后,邕州(今广西南宁)守将马成旺弃甲投降,并被任命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宣慰使。马成旺曾经担任过琼州知府,对海南情况比较熟悉,因此派人前往琼州招降。咸淳初年就开始担任琼管安抚使的赵与珞负责海南的防务,对马成旺的说降严词拒绝,并且率领义勇谢明、谢富、冉安国、黄之杰等陈兵白沙津,严加守备,极力死战,以固守琼州。

  劝降失败后,阿里海牙不得不做出扬帆五百里登陆海南岛的决定。赵与珞等人占据地利,同时注重团结一切力量,防守方法得当,一时之间,元军无所作为,“舟师不得登岸”。

  祥兴元年(1278年)十一月,在硬攻无法奏效的情况下,马成旺使用卑鄙手段,收买旧部为内应,最终抓捕了赵与珞等抗元骨干力量。赵与珞等人被擒后,坚贞不屈,并且对叛徒的无耻行径进行厉声大骂,最终被元将“裂杀”。苏轼到海南时曾由衷地感慨“海南自古无战场”,没想到一百多年后却发生了如此惨烈的战斗。

  “与珞素有胆略,海外诸蛮小国皆倚为重。既死,由是四州县及外蛮皆附于元。”赵与珞的牺牲,意味着白沙津海战的失败和海南岛的彻底陷落,南宋流亡政府的生存空间更为逼仄,最终于三个月后彻底终结。烽烟散尽的白沙津,最终迎来元朝的统治。

  赵与珞为国捐躯的忠勇精神,得到琼州人民的高度认可,编纂于清朝的《琼州府志》曾由衷地感慨:“琼郡二使君,应科死于夏,与珞死于冬,自是合州降没,天下守臣无复有拒敌者,岂不为凛凛后凋之松柏哉!”这是对张应科、赵与珞死于国难的高度评价。

  明朝时,海南籍著名诗人王佐曾写诗《哀使君诗》,对赵与珞进行哀挽:“末路谁当国步艰,琼州节概似常山。心悬北极天应远,血洒南荒地尽斑。上帝亦哀麟凤死,中原今放犬羊还。使君忠义言难尽,只把哀词滴泪删。”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王佐对忠臣义士的极度推崇,心中的难言之痛只能化作“言难尽”。而对于与赵与珞同死于国难的另外四位义士,王佐也写了七绝《哀四义士诗》予以怀念:“五更风雨悔乾坤,守信鸣鸡自不昏。万户千门皆已死,汗青今见四人存!”诗歌的大意是:“过去的风云人物都已经死去,但是谢明等四位为国捐躯的义士将永垂青史!”海南籍官员唐胄曾上奏朝廷,希望朝廷为宋朝死节臣赵与珞追谥立祠,可见对其民族气节的推崇。

责任编辑:汪诗娴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