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3 月 29 日 星期五
新闻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白沙新闻网  >  白沙新闻

白沙守住生态核心区绿水青山 打造经济新引擎绿色发展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时间:2017-12-29 15:18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刘笑非 特约记者王伟
风景如画的白沙县城。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白沙七坊镇高石老村美丽乡村。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白沙南开乡银坡村新貌。 本报记者 苏晓杰 通讯员 裴洪智 摄

  -本报记者刘笑非

  特约记者王伟

  从自家门前一眼望去,连绵不绝的群山中泛起片片云雾,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银坡村村民符国华脸上满是笑意。用他自己的话说,搬出深山,是打他记事以来最幸福的日子。

  群山的背后,是符国华以前生活的地方,年过不惑的他依稀记得1987年底,白沙黎族自治县挂牌成立的消息。“那时候根本意识不到,这30年会发生如此巨变!”符国华感叹到。

  数据不会说谎。1987年,白沙的GDP数据仅为1.6亿元,到去年这一数据已增至43.45亿元;而白沙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也从1987年的325元增至2016年的9649元,且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三年位居海南省前列。

  不断变化的,是白沙的各项经济指数攀升、是一座现代化县城在群山里崛起;没有改变的,是连绵群山的翠绿、是三江源头的清冽。作为“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的故乡”,白沙在保护好绿水青山这一潜力和财富的同时,将其转化为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

  三十而立,白沙用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实现山乡巨变。

  守护生态

  在绿色中守住根基

  自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设“薄沙营”作为军事据点屯兵戍守以来,从“薄沙”演变为“白沙”,这片被绿色覆盖的土地便一直以此为名。1987年12月30日,白沙黎族自治县挂牌成立,拉开了民族自治的序幕。

  千百年来,不变的是这片绿色,这片由白沙20余万各族人民共同守护的绿色。

  王政盆是白沙元门乡元门村村民,在鹦哥岭下长大的他,也曾是盗伐林木大军中的一员。但现在,他是重点公益林专职护林员的成员,这支由260名队员组成的队伍组成了一张密集的巡护网,守护着山区的一草一木。如今,随着白沙山区群众保护森林的意识不断增强,不但盗伐现象几乎消失,村民们还积极反映林区动态,主动参与到森林资源保中来。

  “保护森林,就是保护家园,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王政盆简单朴实的话语,如今已是白沙全县20余万群众的共同心声。30年来,白沙的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83%以上,并逐年增长,生态环境始终保持优良状态。

  “坚决不上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维护好海南生态核心的自然特色。”白沙县委书记张蔚兰说,面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担当,白沙的态度坚决:即使GDP增长慢一点,也要在生态保护上严一点。

  在白沙生态环境保护局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见证着了不少项目业主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让他们“失望”的关键,就是白沙所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

  今年,白沙按照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和《海南省市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引》的要求,在省级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开展县级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动作,而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达到了1355.22平方公里,占到白沙县域面积的64.01%。

  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白沙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也同步推进,深入开展整治违法建筑三年攻坚行动,拆除违法建筑1.7176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的124%。全县基本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清扫保洁收运体系。

白沙九架岭木棉花。特约记者 吴文生 摄
白沙全域旅游暨风情小镇原生态茶园景区。 本报记者 苏晓杰 通讯员 裴洪智 摄

  绿色发展

  从保护中发现优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30年来的发展之路让白沙清醒认识到,保护生态不意味着不发展。

  一个多月前,白沙青松乡的“啦奥门”庆丰收山兰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让不少省内外的游客近距离体验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品味到了原汁原味的黎家美食。

  作为一个农业在“三产”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县,白沙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了平衡。一方面,白沙生态补偿的形式,对自然保护区、南渡江、昌化江源头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周边群众实施补偿,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并保障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另一方面,白沙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发展起了特色农业产业。

  位于松涛水库上游的细水乡,于2012年引进试种经济价值颇高的黑米,种植过程中不施农药,完全使用有机肥,既可以保证米的品质,又符合保护水源地的要求。而黑米晚稻亩产600多斤,每亩产值3000多元,让当地群众富了起来。

  白沙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立足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加强生态保护力度,提升生态农业格局,以“生态、品牌、文化”为核心,同时结合农业产业扶贫,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并逐步形成牙叉茶叶、邦溪葡萄、七坊黄金地瓜、打安紫玉淮山、元门咖啡、南开蜂蜜、细水凤梨、青松南药、金波银鲈鱼、阜龙秀珍菇、荣邦百香果一乡一品产业格局。

  2006年,白沙黎族自治县旅游局成立,全局仅有1名工作人员。而彼时,白沙的旅游业还几乎为零。

  位于鹦哥岭脚下的罗帅村,曾是一个贫困落后的黎族小山村,通过“政府+企业+农户+银行”的模式开发建设,已发展成能自主经营家庭旅馆、特色农家乐、小卖部的特色旅游村。如今的罗帅村,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7500元。

  “罗帅模式”的成功,是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扶贫开发、山区发展的有机结合,让白沙从“建设村庄”转向“经营村庄”。近年来,白沙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突出抓好旅游业发展,生态旅游服务业成绩喜人,不以牺牲生态来谋求暂时的发展,把良好生态当作发展的优势,通过保护和建设生态谋求永续发展。

  在这样的理念下,截至2016年底,白沙已累计投入资金5.9亿元,开工实施80个村庄(自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并将罗帅村打造成“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景区”。此外付俄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芭蕉村被评为“全国最美特色村”、老周三村被评为“全省十大最美乡村”、高石村获评“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

白沙电子商务产业园门。 本报记者 苏晓杰 通讯员 王伟 摄
白沙细水乡合口村返乡青年甘美桃(中)和家人正在给客户打包特产。 本报记者 袁琛 摄

  触网发力

  从电商中找准出路

  除了在保护生态中寻找绿色发展机遇,白沙还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一台真正的发展“绿色引擎”。

  “就白沙的交通条件,光是物流成本,就能把电商掐死。”犹记得白沙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约,成为阿里巴巴正式入驻海南的首批试点县后,不少人都在“唱衰”白沙电商发展的前景。

  但事实却是,截至今年第三季度,白沙全县电商线上交易额就已突破亿元,订单量超44.6万单,购买人次超10万,助力绿茶、鸡蛋、蜂蜜等90多个品种触网销售,实现了农产品全国全网直销。同时,白沙全县还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38个,其中有12个在贫困村。

  在探索电商发展的历程中,白沙还创建了全省首个电商产业园,帮助引导群众开办各类网店523家,其中淘宝店107家、微店416家,涉及贫困户191户。在带动从事电商的农户中,实现网销631万元,人均增收2857元,从事电商贫困户网销30万元,人均增收2349元,带动电商从业人员超700余人。

  也是这个深山小县,与其开展合作的电商平台达到了13个,并成功进驻天猫、京东等大平台;同时,白沙民营橡胶成功进驻1688平台,线上交易额突破5153万元。

  成型的物流格局打通了发展局限,也夯实了农民触网的基础。目前,白沙全县有超过1000户农户在网上销售农产品,户均增收2857元,参与互联网销售的贫困户,也实现了户均增收2349元。

  30年一路走来,从许多村子连电都不通,到如今铺开互联网发展之路,白沙不断推动着三产融合。

  “‘淘花’遍地开,让白沙找到了发展引擎,更找到了脱贫攻坚的利器。”张蔚兰说,30年来,白沙一直在生态保护的大前提下探索着契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而电商发展之路正是结出的硕果,也正应了“保护生态不是包袱,而是机遇”这句话。

白沙邦溪镇中心幼儿园,孩子们在上课。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白沙青松乡山兰稻喜获丰收。 本报记者 袁琛 摄

  精准扶贫

  于山水间共奔小康

  作为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在白沙30年的发展之路上,“扶贫”一直都是关键词,而脱贫攻坚,亦是白沙的“一号民生工程”。去年,白沙交出了2684户11365人实现脱贫、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18.05%的“脱贫成绩单”。更在全省率先实施了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将南开乡坡告、道银两村的30户129人迁到了银坡村新址。

  产业扶贫,是白沙开出的一味脱贫良药。一年时间里,白沙共建成了83个专业合作社,培养出专业技术养殖户2349户,还通过组织夜校学习、技能培训、示范带动等措施,激发贫困户的发展内生动力,超过1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摘掉了“穷帽”。

  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努力向空间要效益。而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等多种模式,养蜂、养鸡、种竹笋、种蘑菇等特色种养殖合作社也遍地开花。

  在政策、经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产业扶贫和作风整治多个方面同时发力,建立了县、乡镇和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制,安排127个县直部门、38个驻村“第一书记”和22个驻村工作队覆盖了全县所有贫困村。

  针对农村地区道路、电网、水网、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9755.2万元,其中还对21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进行改造和3个贫困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白沙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役。

  今年初,白沙县政府一号文件聚焦了电商扶贫,引入电商精准扶贫“1310”机制。同时出台《白沙黎族自治县电商精准扶贫三年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融入到了脱贫攻坚之中。

  但对白沙而言,“摘穷帽”不是发展的终点,更像是加快推进美好新白沙建设的起点。

白沙细水乡合口村返乡青年甘美桃(中)和家人正在给客户打包特产。 本报记者 袁琛 摄

  改善民生

  让幸福感继续攀升

  回首过去30年,民生建设一直都是白沙发展的重点,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仅在去年,白沙就集中全县7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建设。

  在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后,2017年白沙全县参加新农合达11.03万人,参合率97.01%,新农合补助标准也由380元提高到450元,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而全面铺开的农民小额贷款贴息政策,累计为1713户农民发放小额贷款9408.12万元,助力了农业发展。

  此外,白沙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大力提高,投入省级资金760万元,建设10个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示范村、10个村级文化室。同时积极引进大型健康养生项目,加快推进县老年服务指导中心、白沙中西医结合医院、县卫生防疫检验综合楼等项目,引进“候鸟型”医疗卫生人才,打造“名医汇白沙”等品牌,让医疗健康产业得到稳步发展。

  一组数据对比足见白沙30年来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1987年,白沙全县仅有医务技术人员238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8名、医师55名,病床也只有193张。而截至今年底,白沙已有各类卫生机构154所,全县卫生机构共有病床位80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43人。

  在教育方面,白沙全面落实惠民政策,保障学生稳定的生活。投入9614万元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提供补助,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264.45万元,受益学生2462人。

  回首1987年,白沙当时仅有中学15所,小学117所,在校中小学24537人,教职工136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毕业率91%,普及了小学教育,考上大专学生385人。

  而自“十二五以来”,白沙已有完全中学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含民办2所)、完全小学26所、教学点10个、幼儿园46所(公办13所,民办33所),适龄少年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2%,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

  回望30年发展,白沙黎族自治县在而立之年实现了山乡巨变,也难怪符国华时常对尚不能言语的孙子说:“你生在最好的时候,等到你长大,生活还会更好呢,到时候,白沙又是一片新景色。”而白沙也定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扛起应有担当。

  (本报牙叉12月28日电)

责任编辑:吉晓宇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