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4 月 20 日 星期六
新闻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白沙新闻网  >  白沙新闻

海南周刊 | 水稻专家在白沙青松乡大规模示范种植高产山栏稻品种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时间:2018-11-06 10:39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王玉洁 杜娥

  水稻专家在白沙青松乡大规模示范种植高产山栏稻品种

  山栏稻熟了钱袋子鼓了

 

  文\海南日报记者王玉洁 实习生杜娥

  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的山栏稻熟了!

  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秆压弯了腰。远远望过去,种在山坡上的山栏稻,金灿灿的,与葱绿的群山相映成趣。风吹过,掀起层层金浪。

  “砍山种植山栏稻,一定要成功,煮好山栏米、酿好山栏酒,邀来亲朋与好友,同庆好丰收……”这些天来,黎族的男男女女腰挂竹编篓子,手拿镰刀,哼着山歌,抓着山栏稻穗,利落地割下,开启一年的收获季。

  稻田里,白沙县青松乡青松村的老符抹了抹脸上的汗,笑得合不拢嘴:“今年我家新种了个高产的山栏稻品种。家里三亩多地,去年收了10袋子稻谷,今年能收上15袋,稻子丰收,价钱也上去了!”

  这个让村民们种下去有希望,收割时是丰收的稻子品种是“山栏陆1号”,属于糯米型的山栏稻新品种。

  山栏稻新品种亩产翻番

  这是青松乡第一次尝试种植“山栏陆1号”这一高产的新品种,也是该新品种首次在全省进行大规模示范种植。

  青松乡,这里旱地虽不肥沃,但拥有着很好的山栏稻种植基础,是全省目前种植山栏稻最多的地方。从10月下旬开始,青松乡就开始进入山栏稻的收割时节。“山栏陆1号”高产品种长势喜人,挂穗饱满,微风吹过,尽是丰收的味道。

  “‘山栏陆1号’不仅高产,糯性也更好,既丰富了山栏米的口感,更满足了黎族同胞酿山栏酒的需求。”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效宁说,从2008年开始,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便开始培育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山栏稻新品种,以不断改善升级山栏稻产业化商业化特性,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经过多年努力,“山栏陆1号”成为全省唯一一个通过审定的山栏稻新品种。

  今年端午节后,“山栏陆1号”山栏稻开始在青松乡播种,经悉心照料,在坡度较小、沙石较少的坡地上,该品种亩产最高能达到400斤至500斤左右,相较于村民以往种的品种,亩产翻倍。

  青松乡的山栏稻田。

  “不可置否,青松乡自然环境特别好,可这也意味着这里的农业生产条件相对原始,种植条件也相对原始。山栏稻一般种在坡地上。”王效宁说,因受种植条件限制,青松乡村民种植山栏稻的方法相对传统,种植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灌溉全依靠雨水,并且都是种了多年的产量低的地方老品种,这就使得这里的山栏稻品质虽好,但产量跟不上。

  受自然条件限制,以及黎族同胞传统长久的耕作和收割习惯,想要推广机械化种植和收割在短期内很难完成。“考虑到黎族同胞的种植习惯,我们从选用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上下功夫,教农民用相对科学的方式进行种植,从而提高山栏稻产量,联手海南日报社和企业打造山栏米品牌,帮助村民拓宽销售渠道,促民增产增收。”王效宁说,在大家的牵线下,现在已经有不少公司到村里收购山栏稻谷,“山栏陆1号”稻谷已经从原先7元一斤的价格涨到了8元一斤,企业帮助村民解决购、销、存、加工等一条龙服务。

  水稻专家为贫困村把脉

  青松乡之所以被冠以“青松”之名,是因这里随处可见参天松树环绕在群山之间,优良的生态环境给了山栏稻良好的生长条件。如何利用山栏稻改善青松老百姓生活,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青松村属于霸王岭国家森林保护区核心区,是海南日报社的定点扶贫村,这里348户村民中有187户是贫困户,受自然条件约束以及比较传统落后的耕作习惯,农作物产量较低,农民收入也很低。

  要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山栏稻产量?借助科技的力量!为此,海南日报社请来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一起为贫困村把脉问诊,因地制宜,寻找适合的产业扶贫之路,将人才、技术和科研成果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王效宁介绍,为了帮助青松村村民不走出大山、不离开家乡也能脱贫致富,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经过调研后,在青松村设立了山栏稻种植示范区,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帮助村民提高山栏稻种植水平,提高山栏稻产量,让农民有个好收成。

  收获的山栏稻。

  今年4月以来,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杨文平常带领水稻专家周末从海口赶到白沙青松乡,和这里的驻村干部、村民一起上山下田,组织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并带来高产的“山栏陆1号”品种,教农民怎样调整山栏稻种植密度、怎样施肥、怎样防虫,在向有限的土地环境下要产量。

  田地里,来自海南日报社的扶贫干部,还有来自省城的水稻专家经常和青松村村民一起干活。

  现在,青松村除了种植山栏红、山栏糯、山栏香、山栏黑糯等6个品种外,还首次试种海南省农科院优质的山栏稻“山栏陆1号”品种。青松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立斌告诉记者,“全村共种植1725亩山栏稻,贫困户种植707亩,今年增产又增收,农户很是开心。在多方的携手努力下,我们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帮扶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农民’助力脱贫攻坚的好路子。”

  科技让山栏稻改良升级

  “山栏稻属晚稻,是海南特有的陆稻品种,感光性强,只能在海南晚造种植,出了海南就不能正常抽穗结实。”王效宁介绍,一般来说,端午节前后海南进入雨季,山栏稻才开始播种,主要吸收大自然的甘霖,不需人工灌溉。

  黎族同胞长期传承下来的山栏稻种子和耕作方式表明,这样种出的山栏稻虽好,但产量低,并且种植很不易,需经过砍山、焚烧、下种、围栏、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属于原始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而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愈加重视,研发培育高产的山栏稻品种,不断改进山栏稻的栽培和种植技术,就成了一代代农业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

  对水稻品种进行选育和改良,是收获高产优质水稻的基础,是农民增收的保障。育种工作急不来,从筛选亲本到培育新品种,再等一代代新品种成长至稳定,每一步都得经过气候、病虫害的考验,一个新品种的选育周期通常为8到10年,良种来之不易。

  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左二)与农民沟通种植事宜。 (省农科院提供)

  从2003年开始,省农科院开始踏上系统的收集、鉴定、保护和研发山栏稻之路。“资源收集是做好研究的第一步。‘山栏陆1号’品种的成功,就有赖于山栏稻的资源收集和保护。”王效宁说,目前省农科院已收集到93份山栏稻种质资源,通过鉴定评价,水稻专家已从中筛选出11份米质好、抗病强、丰产性比较好的山栏稻优良种质资源。

  为了不断提升山栏稻的质量和产量,从2008年开始,省农科院水稻专家开始对筛选出的山栏稻优良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先后培育出糯米型、香米型、红米型、黑米型等类型丰富的新品系,其中糯米型品种“山栏陆1号”于2016年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如今的青松乡已推广种植4600多亩山栏稻,是全省山栏稻种植面积最多的地区。有了农业科技的支撑,在这里,村民既望得见青山与稻田的界限,也望得见幸福生活。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海南日报全媒体中心摄影记者 刘洋提供)

责任编辑:周玉敏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