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3 月 19 日 星期二
新闻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白沙新闻网  >  白沙新闻

乡村振兴在海南| 白沙白准村代代守护生态梦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时间:2018-12-20 09:22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周晓梦 程旺 梁振君 叶映彤

  乡村振兴在海南

  白沙白准村因地制宜,拓宽发展思路,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代代守护生态梦 潺潺山泉不干涸

  俯瞰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白准村。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海南日报记者 周晓梦 程旺 梁振君 实习生 叶映彤

  下过雨,湿雾轻覆青山。

  驾车进入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驶上一条路面不宽的上山公路,路沿着山林曲折迂回,驱车向前,行至三四公里处,有一个名为“白准”的村庄。

  这是一个地处山区腹地的黎族村庄,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深厚的“红色基因”。从2012年开始,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逐步发展成为美丽乡村。

  白准村依山而建,村里祖祖辈辈与自然共生的朴实理念也依山而生。琼崖革命时期,红军曾在白准村驻扎过,为了方便村民饮水,红军战士特地在村前凿了一口井,后来村民都称其为“红军井”。如今,红军井仍有活水,井里的水是从山上流下的山泉水。这潺潺泉水,默默地浇灌着这片土地,滋养着这里的百姓。

  一句代代相传的祖训

  “谁破坏村背后山,谁家就遭殃”

  深绿的是山,浅绿的是水,翠绿的是那些重重叠叠的绿叶枝桠,不大的村庄掩映在群山之中。在阜龙乡,可任村白准村民小组的海拔最高。

  与山为邻的白准村有不少“自然宝贝”:松鼠、野鸡等野生动物,是山上频繁可见的身影;连成一片的山林,风一来,“沙沙沙”响的林海涛声钻入耳朵……

  “村前的叫‘海阜山’,村后的叫‘背后山’,祖辈传下来的祖训说,‘谁破坏村背后山,谁家就遭殃’,村里的泉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破坏了山就没了水源。”可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符焕南和其他村民一样,熟悉这村前村后的山,更熟悉祖辈口口相传留下的这句话。

  白准村的生态保护意识刻在一代代村民的记忆里,也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山上的树多,有鸡毛松、毛竹,还有‘赛还久’(黎语,中平树)和‘才顿’(黎语,油柑树);我们村里也种很多树,有一棵小叶榕有56年树龄,还挂着专门的特定林木保护牌呢。”今年70多岁的白准村村民符家明,对村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感到骄傲。

  然而,与山为邻,让白准村村民早些年的生活夹杂着许多苦涩。

  “为什么要嫁到那山岭上?”已嫁来白准村十余年的外来媳妇符妹丽,曾被她定安的亲朋好友追着问这个问题。

  “2001年我们结婚时,正好遇到阴雨天,去白准村的泥巴路实在太难走,买的新家具和电器,都是用车运到山脚的原卫星农场17队,再用人力一件件抬上来。”符妹丽现在在村里的“圣哒哒”民宿工作,说起过去的生活,她有许多苦要诉。

  白准村一度只靠着山路与外界相连,村庄共有68户黎族同胞,受土地资源少、交通闭塞等因素制约,村民只能靠种植少量橡胶、竹笋、甘蔗、水稻等作物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村里房屋老旧,基础设施简陋,人居环境也比不上其他邻近乡村。在当地,白准村唯一拿得出手的,就只有那祖祖辈辈留下来的青山和绿水。

  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白准村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一次学习带来的启发

  让绿水青山从沉睡中醒来

  白准村的改变发生在2012年。

  那一年,符焕南参加阜龙乡政府组织的美丽乡村“学习取经”活动,到元门乡的罗帅村参观学习。“看了人家的村子后,有很大的启发。”符焕南说,这是当时他最深刻的感受。

  回来后,符焕南和村民讲了罗帅村的发展。白准村68户村民代表决定,集体自费再去罗帅村看看,学习罗帅村整村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我们村山水条件不差,也可以这样搞。”“他们做整村改造,企业不占用一亩地。”“村里有红色历史和革命故事,这是不是有点特色。”……村民代表回村后,开会讨论如何让村子变美、让自己生活更好。

  有了借鉴,有了想法,白准村和乡政府请来罗帅村的改造企业——海南天涯驿站旅游项目开发有限公司,来帮助他们做规划设计和改造建设。“当时,房屋改造我们采用的是‘农户+公司+政府’的模式,一幢房屋改造费用约16万元,每户农户自筹8万元,剩下的由政府和企业出,村民们都接受这种模式。”符焕南回忆。

  “我们当时住在村旁的临时屋里,看着大家的平房一幢幢盖起来,心里特别高兴。”村民叶海珠说,大家腾出老旧房子,和企业一起忙前忙后,让白准变得更漂亮、更宜居,村子慢慢地改变了原来的模样。

  守着青山绿水的白准村,不再默默无闻。它发生变化的另一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

  “去年,我们被列为白沙‘美丽乡村’重点建设村庄,一期建设中政府投入了698万元进行房屋外立面改造、绿化美化以及文化建设,当时村容村貌的改造只用了3个月。”符焕南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白准村变靓了。

  如今,白准村民居整齐,绿树成行。村东北角的人工湿地能“喝掉”来自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

  站在人工湿地的栅栏边,抬头一看,村里77幢刷着统一浅黄底色的崭新平房的墙面上,写着一行行醒目大字,其中有一行是“家家生态好风光,人人幸福保安康”。

  一眼源源不断的山泉

  不仅要有好山水,还要有好生活

  宜居不宜居,村民最有发言权。

  闲暇时分,坐在村前大榕树下,和邻居围在一起聊聊天,吹吹风,远看稻田风光,这是白准村村民王丽花的惬意生活。

  “舒服吧?要是你早几年来我们村,可能路都不好走。”王丽花说,村里曾经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现在却完全变了样。

  “五网”建设齐了、污水排放管网有了、人工湿地也用上了……如今,白准村在一点点变好,村民的观念也逐渐变了,大家开始思考:白准村靠近连接万洋高速的白沙快速路,地理位置还不错,下一步要如何借力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禀赋,让村庄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符焕南首先想到的是做生态农业。“去年9月,省里组织我们到韩国学习乡村怎么建、怎么发展。”那一趟学习之旅花了11天时间,符焕南既看了仁川的新农村农业,也看了济州岛的乡村民宿等。在那段学习中,他对一串葡萄印象极其深刻。

  “在韩国的新农村,通过生态有机农业种植和包装出来的一小串葡萄的卖价折合成人民币是100元,他们还有很多吸引游客的果菜采摘项目。”符焕南从中受了不少启发。

  白准村有事,村民都会一起想办法做。2012年,白准村进行整村改造时,为了用水更方便,村民在红军井旁打了一口新井,井水通过水管统一接到每家每户。当时,水井原计划钻打100米,但打到26米时,泉水便喷薄而出。

  这口新井,和红军井一样,泉水从上游而来,带着青山绿水的厚赠和村民世代倾力守护的智慧,汩汩而出;泉水向下游流去,滋养着这个小村庄的过去和未来,源源不断。

  “说实话,我们觉得光把房子建得整齐好看是没用的。”符焕南说。那什么才有用?在他看来,不仅要有好风光,还要有好生活。这也是依绿水青山而居的白准村村民,对未来的共同期待。

  (海南日报牙叉12月19日电)

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白准村村道整洁,民居富有民族风情。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有我

  ■ 海南日报记者 周晓梦 梁振君

  一年365天,白准村村民符有亮的生活都是这么开始的:早上6点起床后,就到村文化活动室和其他村卫生小组的另外两位成员一起,拿着扫帚簸箕,沿村道清扫、集中处理垃圾、巡看村排水沟渠和人工湿地是否需要清理。干完这些活儿后,他才开始忙自己的事。

  “有时确实累,但看着村里干净了,心里也舒服。”符有亮一说话就乐呵呵地笑,他说左邻右舍都自觉维护村中环境整洁,经常自觉打扫房前屋后,没有人计较谁干得多谁干得少。

  村民守着祖辈的山水,在参与改造村庄时不吝啬汗水。

  自2012年白准村改造以来,村里多了一条全村一起打扫卫生的“村规”:每逢周二或周三,村里的召集广播一响,每家每户要出一名劳动力集中打扫整村卫生。村立的村民公约里,还明确写着“讲卫生,爱环境,乱堆占,不可为”。

  乡村振兴有我。在白准村采访最大的感受,是村庄村民有着良好的精神风貌——过去是对自然生态资源有世代守护的约定,如今是善于接受新事物、共同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发展。“同心白准,美好新村”,这句贴在白准村文化广场上的标语,也许是对村民这种精神的最好的注脚。

责任编辑:杨子薇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