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4 月 20 日 星期六
新闻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白沙新闻网  >  白沙新闻

海南周刊 | 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指尖“刻骨”续传奇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时间:2021-06-21 10:49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曾毓慧 吴峰

编者的话: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我省疍歌、海南苗族盘皇舞、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4个项目入选,至此,海南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32项。

文\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特约记者 吴峰

近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牙佬村一间工作室里,年近五旬的黎族骨器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符明庄端坐在桌案旁,右手攥着雕刻刀,在细小的骨条上用力地划动着,一个个精美的图案逐渐跃然于骨条上。

“多选用牛骨,慢工出细活,一套看似简单的骨簪,从构思到打磨,即便是赶时间制作,也需要好几天时间才能完工。”符明庄说,作为头簪品种之一,黎族骨簪既可作为发簪戴在头上,也可制成婚嫁妆品以托物寄情。

陈玉跟(右)在展示骨簪制作技艺。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2016年,与符明庄同一批获评为白沙县级黎族骨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还有黎族小伙陈玉跟。“我跟随过好几个老艺人学习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符明庄是我的师傅,我还曾有幸得到王馆长的点拨。”2006年,陈玉跟开始学习黎族骨器制作技艺,他所提及的“王馆长”为白沙民族博物馆原副馆长王启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前来白沙开展文物普查时,就对黎族骨器技艺濒临失传忧心忡忡。王启敏是宋兆麟白沙随行人员之一,当时他刚调入白沙民族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在宋兆麟的鼓励下,王启敏跟随多名黎族老艺人学习黎族骨器技艺,并于2010年获评为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白沙县级传承人,2014年获评为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省级唯一的传承人。遗憾的是,2020年3月,年仅56岁的王启敏病逝。

由政协白沙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于2010年合编的《白沙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般阐述:“近代民族学调查显示,在海南岛黎族地区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骨工艺,骨器的种类有:骨铲、骨刀、骨刮器、打维度刀、骨梭、骨簪、骨梳、项饰等,骨簪、骨梳为骨器中最精美的骨雕。”作为该书编委会委员、编辑,王启敏对骨器中的骨头簪(骨簪)制作流程这般具体描述:“选取已脱脂干净,又直又干的牛脚骨(或兽骨),用锯子或利刀按尺寸把原骨割成长条状,一般双人头骨簪长17至26公分,宽1.2至2.1公分,厚0.5至0.8公分;单人头骨簪长18至27公分……”对于骨簪中尤为神奇的着色技艺,王启敏亦有记载:“把木炭捣成粉状后,渗入所刻的骨头图案纹中,再抹上蜜蜂腊把碳粉封闭,然后用小火慢慢地把蜂腊熔化并渗入纹中,能使所刻的图案染色永不褪色,更使刻纹的黑白墨迹清晰可见……”

在白沙文化馆馆长、白沙非遗中心主任符少玲看来,润方言的雕花骨簪,是黎族骨器中的珍品,蕴含了丰富的黎族文化密码,也是黎族民间艺术高度发展的代表作。据悉,骨簪以阴刻为主,阴、阳刻相间,图案分为三部分,顶端部分为戴帽首领形象(分单人头像和双人头像),中间部分是龙纹图案,末端是各种花卉果实、鱼、兽、虫类等图案;在人头像后面又多个小孔,可栓丝穗,并坠以彩珠。

2005年,黎族骨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但因这门技艺要历经多道严密工序,随着老一辈手艺人相继离世,现今,在白沙,黎族骨器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仅有符明庄、陈玉跟、符元清这三人,民间掌握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的老艺人也屈指可数。近年来,白沙民宗委、文化馆等部门曾多次组织开展黎族骨器制作技艺培训班,并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努力让这门濒临失传的黎族非遗技艺重放异彩。

责任编辑:韦晓凡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