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3 月 29 日 星期五
新闻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白沙新闻网  >  白沙新闻

特写 | 白沙牙叉镇新高峰村:生态搬迁村里的“多赢”账本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时间:2022-07-18 07:28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曾毓慧

  “这轮种植及收成一连忙乎了七八个月,总用工量是7560人次,共支付了112万余元工钱!这钱大多支付给了咱村和邻近几个村的村民了。”7月14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新高峰村菌菇种植基地,年近六旬的主管符国华戴上那副厚镜片的老花镜,端坐在板房宿舍靠窗的木桌旁,手里攥着笔,反复翻阅及核对着那一沓零工计件表及工资表上密密麻麻的数字,然后道出了上述那串数字。

符国华(左)在保鲜库里筛检红托竹荪并打包。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摄

  放眼望去,在成片橡胶林掩映下,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室内种植大棚映入眼帘;不远处,即是该村于2020年底建成投用的59栋两层联排民居。作为我省首个实施整村生态搬迁的村庄,为了更好地助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位于鹦哥岭腹地的白沙南开乡原高峰村整村搬至毗邻县城的牙叉镇新高峰村,包括符国华在内的118户村民自此住进了新居,也过上了新生活。当地有关部门还引进优质农企与村集体合作发展菌菇种植这一生态产业,选种的是营养价值较高的名优品种红托竹荪。

  “之前真没想到,搬出了大山,还能干成这么好的产业!”经过培训,曾读完初中,算得上该村同龄人里屈指可数的“高学历”的符国华成为该基地主管。他介绍,2021年,白沙有关部门先建成眼前这片40多亩的基地,首轮收成红托竹荪1万多斤,也为积累完善管理机制及拓展销路打好了基础。2021年10月,村企合力又在新居另一侧的橡胶林下扩大菌菇种植面积,共计建成160亩种植基地。“自去年10月中下旬开始种植,今年2月开始收成,至今年6月售罄,共计销售了22万斤,按每斤均价80元来算,这产值达1000多万元呢!”符国华乐呵呵地分享着这轮好收成。

  翻阅符国华那一本本“账本”不难发现,这里记录的可不只上述那些“大数据”,还有数百页琐碎又详实的“小工钱”——“零工每天干足8小时,工钱为135元,白天加班每小时补贴16元,傍晚6点后加班每小时补贴20元……”据悉,今年三四月份菌菇收成峰值时,该基地几乎每天都从附近村庄雇请六七十名村民当零工,而符国华则为每一名零工“建档立卡”,并详细注明了每人每个日期的具体工时,以及清理冷库杂物、打包发车等具体加班事项。

  “生态搬迁是好事,大家都住进了新居,但这并不意味着坐吃闲饭。”在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长古海明的心里,也时刻揣着另一“账本”——将每年产业分红的70%发放给村民,将30%预留至村集体——用于发展特色民宿及其他生态产业,动员村民投工投劳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古海明介绍,得益于新高峰村菌菇产业产销喜人,目前,已有九架、南仲、方平、营盘、白沙等村庄有意愿参与合作这一产业。

  正聊谈间,不时可见工人忙着拆卸种植大棚的遮光篷布,刺眼的阳光把大棚里的田垄照得敞亮。

  “夏季高温不适合种植菌菇,趁机也让大棚好好晾晒消毒;接下来,我们还打算轮作芹菜、珍珠菜等有机果蔬,也能让土壤实现生态修复。”干了一辈子农活的符国华指着育苗器皿里那一簇簇刚冒尖的菜芽说,只有如此循环轮作,才能让这份生态产业更好地焕发生机活力。(海南日报牙叉7月17日电)

责任编辑:许海若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